【新闻网讯 记者 周宁 魏敏 黄娉婷】为进一步推进中科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与全国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科研兴趣,使学生尽早了解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中科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遥感应用研究所、对地观测中心等中科院系统资源环境领域17研究所联合举办资源环境主题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专业学院之一。著名自然地理学家、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秦大河院士任院长。资环学院承担着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利用、林学4个一级学科的教学任务。在科研方面,资环学院本部教师与相关研究所紧密合作,承担着多项科研课题。课题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和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方向性项目。
本次暑期学校于7月20日至26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举行,共举办近20场讲座。7月21号,资环学院暑期学校开学典礼当天,就有4场讲座。
郑度院士作了题为“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探秘”的报告。他从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以及青藏效应及其精神内涵等方面向同学们展示了科学探索的神秘和重要性,以一场学术盛宴将大三优秀学生带入科学殿堂。
南京地理与湖泊所吴庆龙研究员,做题为“我国湖泊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讲座。主要谈一些关于湖泊的基本信息、我国湖泊的基本概况、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重要的对策—案例分析。
来自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研究中心的刘定生研究员和遥感应用研究所邸凯昌研究员,分别作题为“对地观测技术与系统及其应用”和“月球和火星探测中的遥感制图与定位导航”的讲座。
7月22号,参观对地观测与数字研究中心,刘定生研究员向同学们介绍了对地观测中心的概况,数据深加工部主任何国金主任对空间数据中心的主要任务、工作和业务做了详细的讲解,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的老师介绍了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和全球变化空间观测的机理和方法,并着重介绍了重大地震灾害遥感应急监测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与老师探讨交流。
7月23号,共进行八场讲座。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董治宝研究员就“中国寒区旱区研究现状与展望”作了报告。他讲到,中国的寒旱区占国土面积2/3以上,寒旱区恶劣的生态环境条件制约着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寒旱区研究所针对日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冻土冰川退化、江河源生态环境恶化等当前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来自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陈宁生研究员介绍了“我国山地灾害发育规律与防治技术”。中国山地面积占国土69.4%,当前频繁发生的山地灾害如泥石流、滑坡、崩塌、山洪、水土流失,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陈宁生研究员从山地灾害的类型、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等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就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的武海涛研究员做了“湿地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的报告,就湿地的概念、功能、特征作了介绍,着重介绍了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郝郑平研究员作了“文化、引导、创新、定位---研究生培养情况的汇报和思考”,并对同学们感兴趣的研究生培养要求、科研及生活条件作了详细的解释。
资环学院三位教授从遥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等方面对资环学院的主要研究领域作了报告。姜小光教授介绍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张元勋教授对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进展作了报告,牛海山教授介绍了植物的生存策略,并形象的描述为“束缚与自由、竞争与合作”。
7月23日晚上,邀请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为“资源环境主题”暑期学校大学生做了“感性的人与能动的实践——关于人生观的思索”的报告。7月24日晚,胡正义教授作了“农业资源利用主题”的报告,就当前农业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作了讨论。
7月25日上午,有三场讲座。王明玉教授就“当代资源与环境领域大学生的机遇与挑战”作了介绍,并以水系统与水资源为例阐述了大学生在环境水研究方面的责任和机遇。南京土壤研究所的施卫明研究员做了专题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城市环境研究所的于鑫研究员就当前广泛关注的生物膜问题作了报告,介绍了生物膜的形成原理、对地下水管道的腐蚀过程及解决的办法。
资环学院关于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资源环境的一系列报告,使同学们对资源与环境领域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对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方向及主要学科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这些精彩纷呈的高水平讲座,无疑将在暑期学校学员中留下深刻印记,为他们现在或将来深入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