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暑期学校】“对我的未来人生很有启发”——记马石庄题为《感性的人与能动的实践》演讲

  • 创建于 2012-07-19
  • 2533

716日晚上7点,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关村园区教学楼S101室,来自中科院研究生院物理学院夏令营、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夏令营以及中科院研究生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夏令营的新营员共同聆听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关于《感性的人与能动的实践》的演讲。演讲持续将近2个半小时,而同学们依旧热情洋溢,备感启发。

演讲很精彩

马石庄首先以一幅中科院与其他高校学生心理分析对比图开始演讲,总结出”做科学研究就是要有常人不具备的精神和常人吃不了的苦”,以此例子来引出演讲的一个核心问题“面对人生困境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处理?”

马石庄从“人为什么活着”这个学生引发他思考的问题谈起,他总结“生、死、成家、立业”是人生的四件事情,并且把人生划分为了有趣的三个阶段:少年时的不怕死但死不得阶段、中年时期的不想活但必须活阶段和老年时活不成但还想活的阶段。通过引述大量的事例和自己亲身的体验,他认为“为你的父母或者,爱养育你的人”是回答这一问题的答案。

接着马院长谈到人生困境的问题,援引了美国精神科医师艾瑞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指出青年人现在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阶段,忠诚与爱情是我们的人格特质。就此马院长通过人格引出了关于人生观的思考,他回顾了从上世纪20年代张君劢和丁文江等人展开的“科玄论战”到新中国成立后80年代潘晓关于“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的讨论等中国近当带史上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事件,总结出了自称的“中国青年人生观论战周期律”的“成果”,即中国从上世纪开始每隔20年都要发生一次重要的人生观讨论。

依着此周期律继续回顾历史,马院长指出在新世纪伊始,我们国家同样发生了关于人生观的讨论,主要是围绕着科学主义展开的。马石庄特别举例了“关于中医是不是伪科学”争论的例子来反观中国社会产生的新迷信——科学主义,“我们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上世纪经过努力科学战胜了迷信,而新世纪我们却陷入了另外一种科学万能论的全新的迷信当中。

马院长接着探讨了产生社会上80后问题以及科学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原因。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告诉同学的知识错多,让学生误以为人生等同于课程,等同于考试,等同于是非题,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问答题,“事事皆有答案”。马院长还指出良好的教育不光是教授解问题,还应该学会想问题。科学研究所采用的“人”都被物化,这使得科学成果与现实之间有差别,而弥合这一差别的重要途径就是实践和体验。马院长演讲中引述大师的经典,意在告诉同学人生观在于体验和学习,”科学是有边界的“,决不能教条的陷入科学万能论的泥沼之中。

最后,马院长回答最初提到的“为父母活着”的问题上,通过几个生死抉择的事例来告诉同学人的感性、理性如何在实践中达成一致,强调“我们必须时时唤醒自己作为儿女的第一身份的责任感”,并号召同学夏令营结束后到家里“拉拉母亲的双手,感受人生的责任和使命”。

“感性和理性都需要,对现在的大学生而言更需要感性,因为书本知识是有限的,书本教给我们聪明,而生活交给我们智慧。”马石庄接着以“无论哪个时代,都有哪个时代的光辉”结束了演讲。

听完很受益

马院长话音刚落,会场就爆出热烈的掌声。同学们还与马院长就演讲内容进行了交流,并且对同学提出的问题逐一做了精彩的解答,每个问题答毕总是能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同学,都表示对今晚的演讲很受启发,受益匪浅。

来自物理学院夏令营的赵玉震同学说自己非常有启发,“以前,我也有过有关‘我为什么要活着’这类问题,今天听了这个演讲觉得马教授的答案挺靠谱儿的,其实就是‘为了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就得要坚强的活下去”。赵同学还和记者聊到这两天的夏令营生活对科学院非常的热爱,“特别是今早的授旗仪式,不像部分高校搞得特别华丽,中科院就特别简单,但是却能体会到领导老师对活动的重视。给人感觉科学院真的特别的踏实,低调但是非常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