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激昂的孟建伟教授
认真听报告的学员
向孟建伟教授提问的学员
7月18日下午两点,人文学院孟建伟教授在人文楼教一1教室为参加夏令营的学员们做“科学、文化与生命”的报告,此次报告由人文学院的刘二中教授主持。
为使学员们对科学文化的重要性有直观的认识,报告一开始,孟建伟教授就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对此,他指出主要的原因在于外部世界的创造与心灵世界分开了,绝大部分人没有把创造活动同自身建立联系。众所周知,西南联合大学可谓是我国最好的大学,在条件很清苦的情况下依旧培育了众多优秀人才,又是什么在发挥着如此大的作用呢?孟建伟教授接着指出,是文化。条件虽然艰苦,但是这里汇聚了朱自清、叶企孙、冯友兰等众多学术大家,他们时不时出现在校园、走到学生身边、甚至和同学们在破旧的茶舍一块探讨学术、交流经验,在这样一种学术氛围浓厚、文化底蕴浓郁的校园里,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著名的老一辈的学者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把大学当做是最后的末班车,积极地在他们学到的知识与文化与生命建立联系,而这种联系正是当今社会所缺失的。绝大同学之所以感觉到不幸福,就是缺乏这种联系导致的。
目前的科学界很少讲文化,这种科学生活的人文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孟建文教授指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知识论科学观和工具论。
孟教授指出,当今社会存在这样一种误解,认为科学是一种与生命体无关的、纯粹客观的知识。然而,一味的强调只会导致人们在看待知识时,只看到知识,忽视其与自身的联系。正如在盯着果树看,只见果实,不见树木。科学不应只强调知识观,用文化的观点来理解科学就会发现内在的联系性,从而继续饱有创造性。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不少音乐家、舞蹈家、画家的子女仍是音乐家、舞蹈家画家呢,如著名国画家刘宇一,在他的画笔下诞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良宵》、《女娲之歌》、《瑶池会仙图》等等,他的女儿刘浩眉也是一名画家。是父亲刘宇一传授的绘画知识使其成为一名的画家吗?不是,是女儿从父亲身上学会的这种内在的东西,即文化在起作用。
孟建伟教授指出,工具论即是将科学看在是一种与生命体无关的、纯粹的外在的工具。如此一来,是否有用就成了判断科学的唯一标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恐龙有用吗?起初牛顿研究万有引力有用吗?如果抱着有用、没有的态度来研究科学,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众所周知,绝大多数的科学在最初的时候是没有用处的。
随后,孟建伟老师讲到,为什么人们对艺术与对科学的理解有如此大的偏差呢?他指出,关键在于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往往是从科学的最终成果及其效用出发的。
最后,在提问环节,一学员问道如何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孟建伟教授指出,教育要全方位的,教育要回归生活。当今教育太理性了,感性教育很少,这时就可以借助于生活教育,给孩子们文化的宽度。譬如,孩子们喜欢玩,甚至会玩到这样一种状态:忘记了自己是谁。这是一种最高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书本上没有的,这种体验对孩子也是有益处的。所以,教育要更加注重人文,让孩子们在快乐中生活、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