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暑期学校】“后续工作需要年轻人”——郑度院士寄语资环境学院暑期学校学员

  • 创建于 2012-07-31
  • 2383
郑度讲学
郑度讲学
郑度与暑期学校学员亲切交流
郑度与暑期学校学员亲切交流

继去年出席资源与环境学院暑期学校开学典礼,作《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探秘》精彩报告一年之后,地理所郑度院士再次出现在2012年“资源与环境主题”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校的开学典礼上,带来了《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讲座。

寄语后辈

讲座开始之前,记者有幸与郑院士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在被问到为何74岁高龄仍热心于为资环学院暑期学校学员讲学时,郑院士恳切地答道:“搞科研和教书育人分不开。不能光顾自己搞科研,还有很多后续的工作需要年轻人来参加。”郑院士介绍,这次讲座的内容虽然集中“地理学”,但地理学目前的研究重点是陆地表层,而陆地表层是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需要研究的问题非常多。生态学和地理学是基础学科,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是应用科学,总的目标都是为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这次讲座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谈,却同样和生态、资源和环境领域息息相关。

谈到对暑期学校这些后辈的期望,郑院士表示,虽然现在很多学生研究生毕业后不一定从事科研工作,但通过研究生这一阶段,可以深入参与到科研工作当中、了解科研过程,为将来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

相比于自己的年轻时代,郑院士认为现在年轻人最大的优势在于知识信息来源十分丰富。而过去查资料时非常不方便,图书馆里很可能没有自己想要的书籍。郑院士同时强调,希望广大学子要注意避免信息网络的负面影响,抓紧时间认真学习。此外,从学科角度来看,不出野外,也很难真正理解本学科,郑院士相信年轻人“还是愿意参加到实践当中去的”。

精彩讲座

郑院士的报告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在研究进展方面,包括以下五个部分:地域分异规律与巨系统、综合自然区划研究、人地系统与区域发展研究、国家地图集系列的编篡和遥感应用与地理信息系统。

接下来,在分析研究进展基础上,郑院士提出地理学科发展趋势:和相邻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加强地理学科内部的综合研究、深化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结合需要拓宽应用研究领域、实验地理与技术手段现代化和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

最后,郑院士指出需要重视的地理学前沿领域主要体现在: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的综合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自然资源保障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机理调整、地球系统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

报告结束后,学员们提出了众多与学科知识和社会热点密切相关的问题,郑院士均耐心予以解答。

 

郑度院士简介(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自然地理学家。1936年8月26日生于广东揭西,籍贯广东大埔。195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首席科学家。我国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学科带头人之一。

建立了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带主要类型的分布图式划分了青藏高原的垂直自然带为季风性和大陆性两类带谱系统,构建其结构类型组的分布模式,揭示其分异规律建立了横断山区干旱河谷的综合分类系统,证实并确认高原寒冷干旱的核心区域阐明了高海拔区域自然地域分异的三维地带性规律,建立适用于山地与高原的自然区划原则和方法,拟订的青藏高原自然地域系统方案得到广泛的应用。代表作有《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自然分带》、《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与分异》、《青藏高原自然地域系统研究》、《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和《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自然地理》等。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