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暑期学校】听马石庄教授讲座有感

  • 创建于 2012-07-31
  • 3091

今天听了马石庄教授的《感性的人与能动的实践》报告,心里感触颇多。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人为什么活着的探讨。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一个简单的答案——马教授指出——“为你的父母活着,爱养育你的人,爱养育过你的土地,做他们高兴的事情!

一句很令人悲恸的话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一个人如果遭遇意外丧失生命或轻生,一定有两个人是从心底感到悲痛,那就是父母。所以我们每个人活着并不只是为了自己,而且也为了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是真正爱我们的。我们从生下来就肩负了一项重要的责任,不仅为自己,也为了父母而活。也只有父母,是我们无法选择的。 

天下所有的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也是无怨无悔的。在我们实现生活中,特别是现在,很多年青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不会懂恩,甚至于埋怨自己的父母,把自己无所作为,无所成就责任归罪于自己的父母。

甚至有的年轻人,目中无父母,好象他是从石头缝里迸出来的。父母的关爱在他的眼中成了有罪,将父母的关心、规劝视为阻碍自己成长的束缚。当走上社会时,甚至于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而是依赖着父母生存着,成为啃老一族。孰不知父母是不可能养孩子一辈子的,终究一天他要老去。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所以,我们身边常看到一些风烛残年的老人,流落街头,看到一些已经走到生命边缘的老人孤苦咛叮的躺在医院里,等待生命的结束。

人都是父母所生,也将成为父母。人都有生、老、病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懂得老人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无论父母是贫还是富,无论父母给予或能给于甚至于不能给予你多少财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懂得感恩。应该善对自己的父母。

年青时不要去嫌弃父母唠叨,那是父母对你的关心和爱父母老了,不要嫌他们;父母有病时,不要嫌他(她)们脏,因为他()是生你养你的恩人。

孝在父母活着时不要等到父母过世以后去忤悔,去补救补救不回的,那只是做给他人看,做给你自己看,已走的父母再也感受不到了,你的良心仍就是永远不得安宁。

最后——

活着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已经去世的亲人;

活着的时候,不要不关心那些活着的关心自己的人;

活着的时候,不要就为自己,还应为父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