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第二届海峡两岸学术年会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召开。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副局长严中洲、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安建基、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董军社、贵州省科技厅副厅长秦水介、科技部海峡两岸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王艳等领导出席会议。来自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台湾科技管理研究院所的50余位专家、学者和博士生,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大陆科技管理研究院所的170余位专家、学者和博士生,以及来自贵州省和青海省的约100名科技管理代表共聚一堂,畅谈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开幕式由科技管理学院院长霍国庆教授主持。
本次学术年会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管理学院、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科技部海峡两岸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港澳台办公室为会议成功举办提供了大力支持。
方新致欢迎辞。方新首先对海峡两岸科技管理年会给予高度肯定,认为本会议已成为海峡两岸科技管理交流的重要平台。她从本次年会主题“创新驱动的转型和发展”谈起,简要阐述了两岸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和挑战。她指出,不论科技创新还是经济创新都需要学术界先行开展理论研究并为创新驱动发展实践提供指导。她期望本次年会能够超越单纯的学术交流,在学术研究与科技管理实践方面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会上,霍国庆宣布了本次年会优秀论文,16位作者的八篇论文获得年会优秀论文奖,由穆荣平、陈劲、李仁芳和袁建忠教授颁发论文获奖证书。
在大会合影之后,会议主办方为参会嘉宾精心安排了来自科技管理与创新领域著名专家的9场主题报告。
大会主题报告上半时段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书记穆荣平研究员主持,下半时段由台湾交通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袁建中教授主持。
台湾政治大学科技管理与智慧财产研究所李仁芳教授研究了集体协作社群为基础的开放式创新,他对集体协作社群为基础的开放式创新的项目结构和生产协调方式、顾客关系和潜在效益、社群互动结构做了细致的描绘和分析。他认为,这样的结构具备局部群聚性很高,单证日路径长度却很短,模块间靠重复成员产生互动,加快创新的传递速度和加强全局却稳定增加的松散联系的费核心成员所组成;不断有新成员加入与核心网络发生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又会是新一批的“中心”结构,并编制了愈加复杂的集体协作网络。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劲教授就“科技和与创新治理”为题做主题报告。他认为重大科技与创新项目绝不能由少数的科技专家主导,而是要高度重视设置科学的治理结构,建立由科技专家,政府官员、企业家、投资家、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等参与的决策委员会制度,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知识增殖、管理科学”的现代科研与创新制度,实现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教育的跟有效结合。
台湾交通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洪志洋教授就台湾创新成果推广的困境与对策作报告。洪志洋讲到科技创新中专利很重要,但目前台湾的专利产出并不理想。对个人及研究机构等科技主题普遍面临专利转化率低,转化难的困境。台湾专利推广难的原因主要有资金短缺、缺少投资、缺乏有效的代理机构和保护。创新成果推广功夫在专利技术外,需要对市场和资本市场运作的深刻认识。在具体实施中首先需要对企业现有的专利进行短期盘点、然后对专利进行分析做出战略布局,接下来进行产品竞争定位,最后达到商品化的创新盈利额目标。
贵州省科技厅副厅长秦介水就科技对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的支撑作用进行介绍。秦厅长对贵州省中药产业发展情况做扼要介绍之后重点从中药药材种植和中药研发方面科技支撑科技的作用。在药材种植方面,贵州省坚持开发资源和创造资源并重;在中药研发方面,围绕现有特优品种的急速提升。未来贵州省将加强领导,做好顶层设计;构筑全省部门协作,上下协调,高效推进的中药产业发展工作机制;科技先导,加强创新,为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牵头单位作用,确保联合推动产业发张机制取得实效。
台湾清华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张元杰教授认为传统企业因为存在创新惰性,往往落后于新兴企业进行突破式创新。他提出,动态能力是可以解决突破性创新惰性。动态能力包括感知、截取、重组、协调能力。感知能力使企业能获取创新的多元化资源,如大学研究机构与其他企业,透过协调能力将企业研发总部与研发能力链接,事业单位将研发中心方向从发展导向转向研究导向,建立组织自主能力:鼓励冒险、模糊的包容性、容许错误,通过组织重组能力,透过一系列的实验性,使突破性创新与组织结构适配。企业发展动态能力能克服创新惰性。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刘则渊教授以“基于技术科学的国家发现——创新体系建构”为题,在报告中提出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理论与经验,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创新是中心环节,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实现创新,自主创新及创新驱动发展。要以我国技术科学强国的成功实践为基础,借助和提倡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和打造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升级版即基于技术科学、网络支持的国家发现——创新体系。
台湾成功大学企业管理系教授方世杰分析了产学伙伴关系的社会困境,方教授从价值共创观点切入,分析了产学伙伴之间价值共创的概念,共创主体的特征有意愿和有能力,创学协作共创机制调节。
浙江大学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魏江教授从封闭、跨界到开放的技术创新能力范式的演化过程中分析如何构建创新动力和能力。魏教授认为封闭和跨界范式下的创新技术研究已经不能与当前的创新体系相适配,需要建立系统范式下的创新能力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三大能力两大基础和市场实现。三大能力包括:技术集成融合能力、核心技术掌控能力、市场品牌控制能力;两大基础包括开放条件下打造基础和全球创新资源整合能力。
北京大学哲学系周程教授通过对2014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主中村修二在日亚公司研制蓝色LED案例的研究,对原始创新与新科技装置,杰出人才的流动和争夺,知识产权收益分配与风险投入关系等关键问题提出了思考和讨论。
当天下午,会议围绕科技管理领域的创新驱动发展理论、科技创新发展、企业创新发展、产业创新发展四个主题,进行了分论坛交流。晚上,年会主办单位还邀请海峡两岸8家科技管理核心期刊的主编或编辑部主任与青年教师、博士生进行交流,使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对规范研究及论文写作技巧有了进一步了解。
会议前夕,来自海峡两岸知名科技管理科研与教育机构的代表召开了“海峡两岸科技管理学术年会”理事会会议,旨在实现学术年会的制度化和可持续化,与会代表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