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开课一周,国科大教学保卫战波澜不惊

  • 创建于 2020-02-27
  • 3957

 2月17日,星期一。早上8点1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级海洋生态学专业研究生李晶在昆明家中的书桌前,满怀期待和好奇,点开国科大课程网站直播教室,同步打开ONENOTE笔记界面,将电脑分屏显示,做好听课准备。此时,在距离昆明两千公里外的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科大博士生导师、《海洋与气候变化》授课教师张荣华也进入直播教室,完成课件的最后调试。

  8点30分,国科大2020年春季学期准时在“云端”开课。这一天,77门研究生课程实现了在线直播,近4000名研究生在这一天迎来了非常时期的新学期。

李晶一边上课,一边做电子笔记

云端课堂,互助互赞

  心理学系《情绪心理学》课程排在2月18日开课。授课教师李勇辉特地向湖南怀化的家乡借了一间空荡荡的中学教室。他说,“看到教室里的桌椅,会让自己快速进入上课的状态。”在教室里架好两台电脑之后,他通过手机热点连网进入国科大课程平台,一台电脑用来呈现课件,另一台用于微信群和学生随时提问互动。

  让李勇辉更满意的是课堂互动效果,“同学们回答问题很踊跃”。李勇辉说,不同于现实课堂面对面问答,在微信群里,一个问题提出后,不用点名,十几个答案会几乎同步地出现在屏幕上。“现在的学生更喜欢使用社交工具,没有顾虑地匿名表达看法,这种互动方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度,也可以促进交流,促进思考,同时获取更多的信息。”

 

李勇辉在“模拟教室”开课

  和李勇辉一样,给自己营造上课氛围的还有《资源环境化学与工程》的主讲老师公旭中。“今年是我第9年在国科大上课,以前从来都是站着上课,不习惯坐着讲课。”于是,他把笔记本用打印机包装箱架高,变成了“模拟讲台”。“站着上课有感觉”,公旭中说。


公旭中的“模拟讲台”

  2003年非典那年,公旭中正在读研二。这次开课伊始,公旭中便和同学们分享了当时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非常时期,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知识应该放在第二位,而疏导学生的心理状态则是第一位的。”他说,希望大家通过这段时间,真正可以静下来思考,集中教学这一年,怎样让自己从本科生向研究生过渡,而不是把研究生一年级生活当作“大五”时光。

  模拟教室、模拟讲台,《心理多元统计与分析》主讲教师陈毅文更是在家中架起了小白板,模拟黑板。“果然科研人员当上了主播,很可能是朝着百万粉丝去的。”心理学系教学主管刘恬恬在朋友圈里调侃到。


陈毅文的“模拟黑板”

  “好久不上课了,还是上课有意思,老师对着镜头向我们招手,非常可爱啊。”生命科学学院的任艺,把电脑连到家里的电视上,上了春季学期的第一堂课——《分子神经生物学》。“这样上课还是头一回”,任艺发了条朋友圈。“可能是许久没上课了,现在上课精神非常集中,也更珍惜上课的时间了。”他说,下了课,他也会复习课堂笔记。在家里,基本保持着一天看一篇文献,对课题了解也更深入了。“以前从来没有这样连续看这么多文献,现在正好没有特别多的事,可以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任艺说。

 
 

任艺用电视上课

  上课做笔记的学生不少。“环境催化与功能材料”下课后,有同学把笔记拍照分享进了课程微信群。同学们在群里向老师道谢,分享上课感受,老师们也在课后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方式分享讲课心得和经验。

 

  化学科学学院周克斌教授在开课第一天上午完成了课程直播,“我自己先尝试一下,好让后面上课的同事心里有个底儿。”他说,课件上的PPT文字要多些,这样有利于同学们课后复习。

  物理科学学院姬扬教授在2月17日的博客中写道,“第一次网上授课,总的来说,一切顺利,但是这个课讲起来比面对面讲好像慢了一些”。他说,“主要还是不适应。”姬扬也记录和反馈了上课过程中软件操作的不便之处。他调侃说,“网上教学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时间。”比起以往算上通勤和上课时间,“6个小时变成两个小时了。”

  开课第一天,化学工程学院教学主管王若愚早早地守在了手机边,随时准备处理老师和学生在第一天上课遇到的突发问题。“前两节课很安静,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王若愚说。随后的三四节课,平台出了小故障,王若愚一边和技术支持老师沟通,一边在群里安抚学生。还好,问题很快被解决,课程延后了二十多分钟。下课后,授课老师打来电话报平安,“每次课程结束,听到老师们说‘顺利下课’我就放心了。” 王若愚说。


背水一战,不遗余力

  就像和教学主管们心照不宣一样,远程开课的第一天上午8:30,教务部通过国科大官微和教务部官网发出《致全体研究生的一封信》,希望同学们面对课程突发的技术状况、面对老师不够自如的操作,能够多一份耐心和谅解。而一周的课程结束,出现在微信朋友圈、课程微信群、技术支持群里更多的是相互感谢,相互点赞,成为了彼此的“定心丸”。

  在国科大教务部常务副部长李春楠看来,从1月27日,教务部向各院系、研究所和教育基地发出《延迟研究生课程教学安排的紧急通知》,到2月17日实现远程直播教学,这20天里,全体教务人取消假期,不遗余力地打了一场“背水战”。

  因为科教融合的办学特色,国科大教学安排的变动可能会直接影响师生的整体科研进度。为让身处各地的同学们安心利用加长版假期居家学习,学校决定按原有校历,通过启动远程教学,实现春季学期2月17日如期开课。

  20天内,教务部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统筹安排好春、夏两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还需要协同各院系调整远程教学课表,把延期开学期间的应急教学安排逐项落实。应急教学方案的启动,也是教务部全员背水一战的开始。

  1月28日,李春楠提前结束休假,从哈尔滨赶回北京。在短时间内细化教学安排和选定远程教学平台,是实现线上开课的两个关键点,也是两个难题。1月30日,教务部通知各院系部署开设研究生《文献阅读》课是调整教学安排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李春楠开始和副部长马凌龙、教学技术保障部姚郑部长讨论制定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开展在线教学的工作方案。经过紧急调研、反复测算、系统论证、综合评估课程体量和平台效果,2月7日,教务部正式发布《关于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延迟开学期间启动研究生课程在线远程教学的通知》。

  参加教务工作近十年,发布的通知不计其数,而这个通知最让李春楠神经紧张。方案一旦启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组织方面,各院系需要重新和各授课老师逐一沟通、评估教学进度,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因课制宜,灵活实施远程教学计划。列入远程教学的课程,不是一刀切,也不是一哄而上,而是分类、分批次、有步骤地展开。

  教务部张倩负责收集、整理各院系报送的远程教学开课形式和教学需求,反馈给教务部的同事,并与教学技术保障部对接远程开课需求明细。为了最大限度保证上学期末学生已选课表不出现“地震式”变动,教务部要求各院系教学主管在调整排课时,尽量只调整开课周次,不调整上课节次。即使这样,为保证教学效果,在教务部负责集中教学课程管理的马静玉和韩凌手里,需要逐一调整开课信息的也有600班次。

  截至2月15日,各院系584门研究生课程确定在第1-6周开始远程授课,占春季学期开课总量的60%,其中通过学校课程网站直播授课430门,通过视频录播157门,还有35门课程通过校外其他平台进行授课。

  2月17日晚上,第一天远程课程结束,张倩说,“太不容易了!我们正在收集老师们的反馈。”

  “太不容易”,字虽然少,但包含的信息和情感厚重又复杂。如李春楠所说,“教学保卫战”是一场“硬仗”。为保证远程教学效果,线上教学巡查督导也将启动。同时,根据疫情形势和教学组织情况,分阶段实施的教学计划也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中。


紧急全力攻关,全员全时保障

  云端上课,远程教学支撑平台很关键。与教务部一起打硬仗的还有教学技术保障部。20天时间里,他们协同作战,一边抓教学工作安排,一边抓远程教学平台建设,打造自主开发的远程直播平台,同时做应急平台的启动预案。

  2月3日,在对校内外同类平台进行深入调研摸底和综合分析比较后,教学技术保障部最终提出以升级国科大课程网站、实景课堂作为主要远程教学平台,并配合微信、QQ等社交软件进行辅助的技术方案。由此开始,紧张的开发、测试、培训、技术支持工作全面铺开。

  由教学技术保障部6人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为给后期测试预留时间,连续加班,将直播平台的研发时间从15天压缩至8天,2月10日,利用OpenVidu技术搭建的课程网站“智慧教室”模块进入测试阶段,实现了国科大远程直播教学平台从无到有的突破。

  “为了支撑远程教学,国科大科技网带宽已经从原有1.8Gbps紧急升级至10Gbps。”在2月21召开的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研讨推进视频会上,教学技术保障部部长姚郑通报的信息,给与会的开课院系负责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为了应对网上直播、点播高流量、高并发的特性,教学技术保障部通过紧急抽调部署服务器集群,向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申请,实现了学校科技网带宽的扩容,这意味着第一阶段课程直播、自动录制、回放点播的技术壁垒已被打破。同时,为了全力保障网络流畅不阻塞,设备稳定不宕机,教学技术保障部派专人进行机房、网络的24小时监控。

  从2月11到16日,多批次的教学主管、授课教师和助教的线上培训,也是对平台承载能力的反复实测。成婧是教学技术保障部负责远程教学平台测试的组长,同时兼任此次所有培训工作和技术支持工作的负责人。这些天,成婧和同事们基本都是早上5点起床,在上午8点前完成测试组的平台功能测试,之后进入“客服”角色,在线答疑。从7点多开始,陆续就会有老师在技术支持群里提出问题和建议,她和同事们便开始及时响应,“有时会持续到半夜12点多吧”。

  为了保障远程教学顺利推进,教学技术保障部人员“包片到户”。除有紧急研发任务的开发人员外,所有人员都投入远程教学的技术支持工作中,其中由田保负责整体协调直播平台的技术支持工作,关婕负责统筹协调课程网站常规功能的技术支持,32个开课院系,教学技术保障部都有专人负责及时沟通解决问题。在线培训、用户手册、培训视频、用户群、电话、邮件等多种手段并用,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综合服务体系逐步成型。

  成婧家里的三台电脑经常是同时工作,一台做功能测试,一台做性能优化,另外一台做在线培训和答疑。成婧说,“我们的工作热情也是被群里授课老师的认真和尽职尽责带动起来的。”在远程授课运维用户微信群里,《半导体光子学》授课教师、76岁的余金中教授和《微电子工艺与装备技术》的授课教师、77岁的陈宝钦教授,下了直播课后,会把上课体会逐一列出,与其他老师分享操作经验,也给教学技术保障部提出了很多优化建议。

 

  2月24日,开课第二周,教学技术保障部的“三步走计划”正和第二批远程开课日期的临近进行时间赛跑,自主开发的教学直播平台仍面临挑战。面对师生的远程互动需求,直播平台和实景课堂的功能开发、性能调优和稳定性测试也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最后一公里,教学主管穿针引线

  从2月7日到2月17日,用李春楠的话说,“大教务的微信工作群进入自开通以来最繁忙的时候。”“大教务群”包括32个开课院系的教学主管,他们需要完成沟通教师、联系学生、排布课程等“最后一公里”的教学组织和落实任务。

  对于开课院系,在正常时期,从课程的沟通、落实到最终报备开课,排定教学计划至少需要一个月。而这次,各院系需要在10天内,逐一与授课教师沟通开课方案和形式,向师生转达最新教学安排,汇总和反馈课程问题,将具体繁琐的工作逐项落实到位。这个工作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主管杨林春看来,就像“穿针引线”,尤其在非常时期,“我们需要架起学校和师生互通的桥”,杨林春说。

  事实上,从1月30日,在收到教务部要求各院系开设《文献阅读》课程的通知后,教学主管们便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假期。他们开始根据教务部的课程设置原则,基于专业特色和实操性,在院系负责人的指导下,确定完成了各院系的《文献阅读》开课方案。在2月7日之后,他们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保卫战的攻坚阶段。

  为保证教学效果,学校要求各院系对远程学习受限的学生情况进行全面摸排,“不遗漏任何一个学生”,一方面评估远程教学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提升教学平台多媒介播放的兼容性。

  作为开课门数较多的院系之一,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教学主管王翠翠选择通过“学习委员群”将教学信息传达给每位同学。在她看来,不同于班长和其他学生干部,学习委员负责传达教学信息,会提高信息的“识别度”和“针对性”,也会带动起集体的学习氛围。

  与国内学生可以通过直播平台上课不同,国际学院的外国留学生们目前大部分身在各自国家,受限于时差和网络,国际学院的全英文课程大多只能采用录播形式授课,对于一些无法使用课程网站的学生,授课老师会将事先录好的视频通过邮件或微信传送给学生提前预习,在开课时间内集中与学生互动答疑。“无论什么时间,只要看到群里学生有问题,我们都会第一时间‘无时差’响应。”国际学院教学主管胡甜说。

  2月21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国科大党委书记兼校长李树深院士在学校教学工作研讨推进视频会上强调,疫情防控工作是国科大当前重中之重的任务,这是对学校综合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次考验,是对全校师生的一次考验,更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一次重大考验。

  2月24日,远程教学第二周开始。初战告捷之后,国科大低年级本科生课程陆续开始远程教学,研究生第二批网上授课也将启动,这场特殊时期的“教学保卫战”仍在继续,“大考”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