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适值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九十周年诞辰,民建中央、学术机构、风投界等社会各界将举办贯穿全年的系列纪念活动。成思危基金设立的"成思危全球奖""成思危教育奖""成思危社会企业奖"的历届获奖者、海内外知名学者及先生生前亲友纷纷提笔撰文,通过跨越地域与时空的缅怀文字,再现这位中国风险投资事业奠基人、虚拟经济理论开创者的治学风范与家国情怀。

成思危基金特别策划"对话思想传承者"项目,将通过深度访谈素有"发展中国家诺贝尔经济学奖"之称的TWAS成思危经济科学奖得主,梳理成思危先生的学术思想与精神遗产。自1月25日起,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官网、官方公众号和媒体平台将每双周发布纪念专稿,这些承载着学术记忆与社会思考的文章,最终将汇集成《成思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文集》,为后来者提供榜样的力量。

今日推出的纪念文章《深切怀念恩师成思危先生》,出自成思危先生在化工部任副部长时的秘书李红军之手。让我们共同品读这篇凝聚智慧与深情的纪念佳作,在追思先贤中奋进。

 

     时光飞逝,成老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了,他老人家慈爱温和的面容,依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30年前先生担任化工部副部长期间,我有幸在他身边工作的三年,是一段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岁月,深深印刻在记忆里,至今依然心潮澎湃。先生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尚的人格魅力,谆谆的教诲,都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第一次见到先生是1991年10月,在济南炼油厂召开的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过程系统工程专委会的成立大会上,先生时任化工部科研总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过程系统工程专委会是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亲自倡议,委托先生牵头组织国内石油化工及冶金机械等行业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中科院成立的。会上先生做了主旨演讲,其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富有感染力的演讲风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92年我调入化工部部长办公室工作。一次,先生来部里向时任化工部副部长的贺国强同志汇报工作,在秘书办公室等候时我们有了第一次交谈。先生提到每天坚持至少5000步的运动量,我好奇地询问怎么计数,先生随即走了几步展示了腰带扣上的数字计步器。第一次的交谈,像朋友之间的聊天,先生没有一点架子,和蔼可亲,让人记忆犹新。

1993年11月,先生出任化工部副总工程师,次年4月晋升为化工部副部长,组织安排我担任先生的秘书。得知这一消息时,我内心是蛮激动的,我本硕专业都是自动控制,在一位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学者型领导身边工作,对我来说是难得的机遇,也是宝贵的学习和成长平台。

1994年5月12日,我首次陪同先生出差,赴郑州参加焦裕禄同志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发表了重要讲话。返程列车上,先生在阅读之余与我聊天时语重心长地说:“焦裕禄是公务员的榜样,实事求是,说真话,做实事,自强不息,勤政为民。做公务员一定要清正廉洁,否则要栽跟头的。”又勉励道:“年轻人一生的路很长,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勤奋。”谆谆的教导时至今日仍言犹在耳。

1994年12月,我随先生拜访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先生和钱老相谈甚欢,涉及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问题。钱老说,科技创新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搞理工的主要是左脑的理性思维主导,搞艺术的主要是右脑感性思维主导,搞创新需要灵感,理性思维和感性的发散思维结合,可拓展可能性,容易出成果。先生和钱老都很喜欢音乐艺术,会弹钢琴,会三门以上外语。

 

照片1:1994年12月 :化工部副部长成思危同志(右一)看望钱学森先生(右二),作者(左二)

 

先生不吸烟、不喝酒,不题词,为人坦诚,光明磊落,讲真话做实事,生活简朴,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工作即生活,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用毕生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这些崇高的品格特质,钱学森等老一辈爱国科学家群体找到了共性谱系

先生在部领导中是分管科技工作的。当时化工行业科技状况是高污染高能耗问题突出,技术依赖国外引进,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科研院所经费短缺人才流失严重科研与产业需求脱节成果转化率低,管理体制僵化,院所举步维艰。 例如:湖南化工研究院500名员工,每年仅靠几十万的事业费维持生计都比较困难;陪同先生到四川晨光院调研时,科研人员群体围堵大门反映困难的场景至今难忘。

 

照片2:1995年7月,化工部副部长成思危同志(右二)在桂林橡胶厂调研

 

照片3:1995年3月,化工部副部长成思危同志(右四)在广东云浮硫铁矿调研,作者(左二)

 

先生曾于1987年应邀赴美参加风险投资技术经济评价的研究,对当时化工科技面临的困难挑战非常清楚,他敏锐地指出,国家推出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至关重要,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必须尽快推动开展风险投资事业,这是推动科教兴国战略落地见效的重要抓手这种前瞻性的认识,既源于他对国际先进经验的深刻把握,也体现了他对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深入思考。

1996年,先生作为化工部副部长参加国家行政学院科技成果转化高级研讨班时,再次呼吁《科技成果转化呼唤风险投资》,引起社会较大反响。1998年他推动形成了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协一号提案,随后几年进一步推动创业板的尽快推出。

创业板的推出,为风险投资提供了畅通的退出机制,形成了风险投资的闭环。科技致富的榜样效应,吸引了大量国外顶尖人才回国创业;同时风险资本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使我国科技产业化进程显著提速,科兴国战略由此驶入发展快车道。这一系列举措充分展现了先生作为战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

……

先生身影伟岸,步履稳健如风谈笑儒雅,听取汇报时专注记录,从不以势压人,和蔼待人发表意见时,总能洞彻事理、条理清晰易于记录;出访时,在美中贸易委员会工商领导对话会上的英文演讲引发阵阵掌声现场解答外商在华投资的疑虑;工作中,即便面对棘手问题,先生也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君子之风,鲜少动怒,始终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难以忘怀先生在书店翻阅、挑选图书时的身影,一站数小时,那份对知识的渴求令人动容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永远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及与人相处时春风化雨般的亲和力,都彰显着先生非凡的人格魅力,无愧是学者型杰出领导人、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一代才子,一代伟人,其渊博学识与高尚品格,不仅是我毕生敬仰的恩师、长辈、领导,更是值得铭记的智者典范。

 

作者简介:

李红军  1994.4-1997.4期间, 曾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成思危同志秘书,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