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适值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九十周年诞辰,民建中央、学术机构、风投界等社会各界将举办贯穿全年的系列纪念活动。成思危基金设立的"成思危全球奖""成思危教育奖""成思危社会企业奖"的历届获奖者、海内外知名学者及先生生前亲友纷纷提笔撰文,通过跨越地域与时空的缅怀文字,再现这位中国风险投资事业奠基人、虚拟经济理论开创者的治学风范与家国情怀。

成思危基金特别策划"对话思想传承者"项目,将通过深度访谈素有"发展中国家诺贝尔经济学奖"之称的TWAS成思危经济科学奖得主,梳理成思危先生的学术思想与精神遗产。自1月25日起,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官网、官方公众号和媒体平台将每双周发布纪念专稿,这些承载着学术记忆与社会思考的文章,最终将汇集成《成思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文集》,为后来者提供榜样的力量。

今日推出的纪念文章《风投先驱 科教巨擘》,出自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科技部原党组成员张景安之手。让我们共同品读这篇凝聚智慧与深情的纪念佳作,在追思先贤中奋进。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瞬间成思危副委员长离开我们已经十个年头了,2025年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伟人的九十华诞。尽管成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思想、风范与业绩,却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成思危副委员长,一位在风险投资领域与我们结缘的杰出人物,心中始终装着祖国,不断提出真知灼见,呕心沥血,功勋卓著,是中国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探索者、创新者与引领者。他高尚的品格、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和蔼的音容笑貌,始终在我们心中熠熠生辉。他以其大师级的风范、渊博的学识、全球化的视野以及独到的见解,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仿佛看到他就在我们身边,那一幕幕难忘的故事展现在眼前。

一、毕生良师,科技结缘

1986年7月27日,那是一个全国软科学座谈会盛况空前的日子。我国400余位战略科学家齐聚一堂,在北京京西宾馆共商国是。我司有幸承办此次经中央批准、由当时国家科委组织召开的盛会。上午开幕式上,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发表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的重要讲话。下午的分组讨论中,钱学森等各界精英汇聚一堂。我负责简报组的工作,国家科委吴明瑜副主任让我根据会议情况写好报告。正是在开幕式下午的分组讨论会议上,我初次结识了成先生,他当时作为化工部的代表,是化工部科技司的总工程师。我听说他是从美国世界著名大学获得MBA学位归来,其发言水平之高,视野之开阔,内容之新颖,令我眼界大开。当我向他请教风险投资相关问题时,他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指点。由于软科学是我们局长从日本访问回来后开始抓的一项工作,我还向成先生请教了日本科技的有关问题。他详细介绍了美国硅谷风险投资的兴起,介绍了华尔街天使投资的起步,讲了日本经济特色以及亚洲四小龙的起飞。他叮嘱我注意研究“美国发现、日本发财”和“四小龙产业”、源头技术研究等问题,我当时深深感到这应该是我学习与研究的重点。自那时起,他便成为了我长达几十年的良师,不断指导我学习与进步。他的谆谆教诲使我终身难忘,我永远感谢这位伟大的导师。

二、软科学奠基人,见解独特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年代,一批思想家活跃在祖国改革开放的征途中,出点子、出思想、出政策,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建言献策,祖国辉煌的发展史留下了他们思想的火花,成先生便是这批人中最出色的一位。他的视野广阔、见解独特、影响巨大,令人无比尊敬。

全国软科学工作会议后,国家科委成立了软科学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从而使我国战略研究蓬勃发展,成先生担任了该委员会的副主任。期间创办《中国软科学》杂志,他给予很多指导意见,并做了大量工作,使杂志得以如期出版。当时,他不仅是我国化工战略研究的领导者,还是化工领域著名的专家。他尽心尽职,不断有思想火花推进研究工作。当时国家科委领导及政策局张登义局长等领导多次向我提及成先生的战略研究能力和聪明才智,指示有关会议都要请他参加并让我多向他请教。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软科学的起步阶段,成先生领导执行了多项国家重点战略研究课题,并取得了卓越成果。他的多项研究报告获得了国务院领导的批示并采纳,为推动国家战略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筹建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等工作中,他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当选为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创会理事长。他是名符其实软科学研究与战略研究的领头人,他的卓越成就和无私奉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战略研究的历史丰碑上。

三、风投之父 支持火炬创新

1998年是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火红的年代,也是中国风险投资起步的年代。当时我任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带队在全国高新区调研,面对如何支持高新技术转化这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非常困扰,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作为服务全国高新区与高技术企业的火炬高技术中心主任,我经常苦心思索、夜不能寐。面对许多优秀青年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因为融不到资金而胎死腹中,许多创新小企业越不过“死亡谷”、许多又是具有无限发展前景的软件企业,没办法抵押、贷不到款,眼看着他们破产。当我感觉山穷水尽疑无路,正在这时柳暗花明又一村,1998年在全国政协第九届会议上,成思危副委员长带领民建中央提出了《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被列为全国政协一号提案),使当时的我感觉好似迷雾中见到太阳的光辉。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号提案掀起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大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级领导也将风投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全社会都开始重视起来了,中国风投迈向快速发展期。现在我国享誉世界的高技术企业都是1998年后风险投资支持发展起来的。他也因此被尊称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当时在两会上成思危副委员长没空,我就会后去拜访,他在办公室接待了我。次月,他支持我在火炬中心举办风投推进会,他不仅亲自领导筹备工作和莅临会场作主题报告,而且动员他在国外风投界的资源来帮助我们发展风险投资,支持中国创新创投大业。他为了更好地促进交流与合作,特意将远在海外的妹妹召回,共同参与了火炬中心的研讨会。而他的妹妹也不负所望,在会议期间,不仅带来了国际视野和前沿理念,还主动牵线搭桥,为火炬中心引荐了台湾风投协会的理事长。通过她的努力,双方成功建立联系,并携手开展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国际风投合作项目,为推动两岸乃至全球的风投领域合作贡献了重要力量。

接着他又支持我们在十个省高新区搞风投试点,指导风投公司的发展,帮助我们协调金融系统有关部门,支持我们创新基金基本覆盖了全国风投界。他支持全国第一个风投社会组织——中国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创业板的适时推出,推动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从而使我国风险投资事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

世界经济论坛(又称达沃斯论坛)的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先生访问中国期间,向我表达了希望与成副委员长会面的意愿。我及时向他汇报了这一情况,他对此表示高度重视,并欣然同意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施瓦布先生。双方在会晤中就全球经济形势、国际合作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后之,副委员长还多次应邀前往达沃斯论坛进行访问并发表主题演讲。他对我的工作所给予的支持让我感动。

在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苹果的技术创始人史蒂夫·盖瑞·沃兹尼亚克访问中国。我特别邀请副委员长与沃兹尼亚克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座谈,围绕创新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这场交流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吸引了火炬中心的众多同仁参与聆听。副委员长与沃兹尼亚克的对话,展现了中外科技界对创新理念的共鸣与碰撞,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全球科技前沿的理解,也为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搭建了重要桥梁。我深感荣幸能够促成这次富有成效的对话。

二十多年过去了,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中国已不是昨天的中国,二十年前我们几乎都是模仿西方,今天我们已经在创新。回顾二十多年峥嵘岁月,面对眼前中国高新技术持续创新发展、光辉灿烂的今天,敬爱的成副委员长,您当年给我讲的高新区创新的宏伟蓝图,今天都已经超预期实现了,我们衷心感谢您,永远怀念您。


 
1999年成副委员长听取笔者汇报

 

四、培养人才、推进风投

1998年之后中国风投进入发展快车道,成副委员长的工作非常忙,但是他时刻惦记和推动中国风投的健康发展。那一段时间,两三个月如没有在相关会议上碰到,他就会约见我,听取我们部门了解到的风险投资发展和全国各地的情况,每次都给出了如何克服困难、研究推进的方法。他亲自给深圳、江苏的领导打电话,帮我们协调有关事项;他多次带我们与有关部门商量推进中国创业与风投事业发展的问题。在发展进程中,他发现所有环节都有一个问题,即缺乏风投人才。于是他产生一个念头,要在大学建风投研究中心,设博士点,一方面进行风投研究,在研究中培养人才,研究与培养博士相结合。经过成副委员长的多方努力,1999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风险投资研究中心获得批准成立,他推荐了留美归来的刘曼红老师担任首任主任,还征求了我的意见。2004年开始,副委员长与刘曼红、陈工孟等作为博士生导师筹备招收博士生。2005年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风险投资专业博士点启动,我多次参加了副委员长在人大主持的风险投资研究工作,在那段宝贵的时光里,我有幸被副委员长邀请担任第二导师,共同承担起联合培养博士生的重任那几年里,我协助他和刘曼红老师紧密协作,通过一次次的讨论、指导与实践,我们见证了学生们从从知识的汲取者成长为独立的研究者。副委员长多次去指导博士生研究、培养工作,我亲眼看到他是位多么出色的导师和我们学习的楷模。副委员长抓研究、抓人才培养,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心血,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复兴的大业。

他还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指导一支研究队伍,。他特别邀请我担任天使投资研究员,专门向我颁发了聘书,携手共进,为人才培养工作添砖加瓦。这份聘书不仅是他对我个人的激励,更是他带领我们共同推动风投事业发展的见证,我十分珍惜。


2014年成副委员长为笔者颁发天使投资研究员证书,左一为刘曼红教授

 

五、中国特色管理科学的推手 持续创新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成先生敏锐洞察到管理科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深刻联系,他提出“管理是生产力,科学管理是核心竞争力”的论断,率先将系统论、控制论引入国家战略研究领域。1995年,他主持编撰《中国管理科学发展纲要》,首次构建了符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框架,为政府决策与企业转型提供了方法论支撑。他曾提出一项重要建议,即在国家自然基金委下设立管理学部,以更好地促进管理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对此,我及时向朱丽兰部长和邓楠副部长进行了详尽的汇报。两位部长对此建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对于推动我国管理科学的进步具有深远意义,并表达了坚决支持的态度。经过后续的不懈努力,这一建议最终得以落实,1996年,国家自然基金委管理学部正式成立,为我国管理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1年,成思危副委员长牵头成立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推动“管理科学本土化”运动。他力主将东方智慧与西方管理工具融合,主导推介“海尔模式”“华为流程再造”等典型案例研究,提炼出“动态平衡管理”理论,被学界誉为“中国管理学派奠基人”。他多次在国务院发展论坛强调:“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科学管理的土壤。”  

在科技创新领域,他创造性提出“三螺旋模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理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他主持起草《危机应对中的管理科学应用白皮书》,300余家企业因此完成转型升级。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他支持的“城市风险管理智能系统”在很多的国家展馆里应用,成为后世博会时代智慧城市建设的范本。  

深圳有一家高科技企业,每年都会举办一场评选活动,旨在表彰在现代企业管理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企业,并设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奖。他对此项活动表示支持,邀请了一批资深专家共同参与,也推荐我作为专家参与此项活动的调研与评选工作,旨在通过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助力更多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每年的庆典大会上,他总是风雨无阻地出席。会上,除了颁发奖项,还有众多优秀的企业家上台分享他们的管理经验和成功案例,这些宝贵的经验分享不仅为参会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极大地推动了整个行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晚年的成思危副委员长更加关注“管理伦理”建设。2013年,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万字长文《科学管理中的价值理性》,强调“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这一思想被写入中央有关决议。他亲自指导修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将“可持续发展”指标权重提升至40%,至今仍是ESG评估的黄金标准。  

成副委员长常说:“管理是永不停歇的进化。”

六、战略大家、慧眼伯乐

思危副委员长是一位研究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家,以其高瞻远瞩的视野和深邃的理论洞察力,引领着前行的方向。同时,他又是慧眼独具的伯乐,总能在茫茫人海中发掘出那些闪耀的星辰。

虽然身居高位,作为副委员长,他却从不摆架子,总是平易近人,与众人打成一片。他深知,真正的智慧与才华往往蕴藏在最基层、最前线。因此,他常常亲自深入祖国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获取一手资料,并不拘一格发现人才、支持人才、培养人才。在风险投资公司,他与管理者们共同探讨高新技术项目的融资之道;在深圳特区,他鼓励创新创业者们克服困难;在人民大学,他与博士生们围坐一堂,深入讨论学术问题,并为改革难点建言献策。他不仅在学术殿堂里散发光芒,更是通过他的研究专著《依靠科学技术振兴化学工业》、《现代过程系统工程》、《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大型线性目标规划及其应用》、《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分类引导》、《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 目标模式与实施难点》、《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广义智慧城市导论》等,为解决工业、农村、事业单位、城镇、区域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改革难题贡献自己的智慧。

他的眼光独到,不拘一格。无论是初露锋芒的苗子,还是独具匠心的点子,无论是勇于创新的创业项目,还是才华横溢的老师学生,都逃不过他的慧眼。在人民大学的某次活动中,他遇到了刚从美国康乃尔大学归来的刘曼红老师,并敏锐地察觉到了她的潜力与才华,不仅给予了她充分的支持,还助力她成立了风投研究机构,为科研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访美的另一次行程中,他又发现了石勇教授这颗璀璨的明星,成副委员长几次鼓励他回国,并全力支持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的建立,由石勇教授担任副主任,还推荐其担任国务院参事。他精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为他们提供成长的土壤和阳光。

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而他,正是那位难得的伯乐。他不仅发现了人才,更用心培养了人才。如今,这些人才已经遍布各行各业,担任着博士、教授、研究员、专家、院士、风险投资家、企业家、司局长、省部长等重要职务。他们感激他的知遇之恩,更感慨他的远见卓识和无私奉献。

我们多位昔日受他栽培的学子与同仁聚在一起,回想起往昔的点点滴滴,不禁异口同声地感慨道:“没有他的鼎力支持,我们绝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与成绩!”他,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用无尽的耐心与智慧,为祖国精心培育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他,就是那位伟大的战略家与慧眼伯乐的完美结合体。

尊敬的副委员长,我们永远怀念您,祖国需要您的爱国、勤奋、创新、自强的精神传承。

 

张景安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

                 科技部原党组成员

著名科技政策与科技发展战略专家

                  202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