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院吴春明教授与夏令营学员交流科研随想

  • 创建于 2011-07-25
  • 2468
    【新闻网讯 记者陈印政报道】7月20日下午,吴春明教授应邀与参加2011年地球科学学院夏令营的学员进行交流,并做题为“科研随想”的报告,与学员畅谈自己的求学经历、科研体会、为师心得,同时寄语青年学子,提出殷切希望。报告会由张怀教授主持。
 
    做学问就是把不明白的学术问题弄明白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做学问是为了什么?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可能有延迟就业、跟风、混日子、发财、升官、评院士等等,但是要想把学问做好,更应该拥有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吴春明的开场白结合同学们的实际,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迅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对于什么是做学问,吴春明认为做学问就是“把不明白的学术问题弄明白”,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并不容易,需要具备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逻辑。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到,自2001年以来不断地读书、教书、搞科研,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不少于6小时,阅读了至少3000篇以上的中英文文献,比高考时勤奋得多,目的是做出像样的学问,现状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提起自己做学问的方法,吴春明认为自己的秘诀只有三条:一是尽可能大量地阅读中外文文献,整个研究生阶段至少应该研读本专业经典著作2-3部,硕士生阶段至少精读50篇外文文献,博士生阶段则至少要精读300篇外文文献;二是多做具体研究工作,做研究就像谈恋爱,要达到对研究内容朝思暮想的程度;三是多参加学术会议,向专家们学习,向同行们学习,甚至向自己的研究生们学习。
 
    学位论文至少应该是没有错别字的论文
 
    “大家要做的是理科或者工科的学位论文,与文科论文相比,咱们必须要讲‘理’。”接下来,吴春明就学位论文的撰写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一篇好的理工科学位论文,我认为至少应该具备如下特点:选题必须理论依据充分,而且必需做具体的研究工作;技术路线必须合理、得当;实验要方案周密、操作精准,结果可重复;论文撰写要符合科学逻辑,最好能旁征博引。”
 
    “我所就读的中小学都是河南山区里面最差的学校,但老师们严格要求,所以我现在不会出现标点符号使用的错误。而对于现在的很多论文来说,错别字连篇,标点符号乱用的现象非常普遍,更不用说断句合理和文笔简洁流畅了。想做好一篇好的学位论文,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字基本功。”
 
    对于一名合格博士研究生的标准,吴春明认为首先应该知道本专业最前沿的代表人物是谁?代表科研机构有哪些?他们都做出了哪些成绩?其次应该知道本专业现在存在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是什么?再次应该能够随口给出印象深刻的至少10篇文献的名称和主要内容,并熟知国际国内各期刊的情况。
 
    导师成功的标志是尽早培养出比自己优秀的一些学生
 
    “有人认为现在的师生关系就是老板与打工者的关系,因为师生之间强势与弱势对比非常明显。但我个人认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还是应该通过具体的课题来完成,事实上许多国外的研究生培养也是通过这条途径。所以对于导师来说,应该是学术引路人的角色,并为学生提供研究经费,指明研究方向,但也不能耽误学生的发展;而对于学生来说,是科研的探索人,但也不能耽误导师的课题研究。”对于当前的师生关系,吴春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对于一名好导师的标准,吴春明认为应该包括“做学问”和“做人”两方面,“做学问”首先要达到与自己职称几乎相当的学术水准,其次应该具备近乎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再次应该做学生合格的学术引路人;而对于“做人”来说就应该“人品近乎周正”。
 
    “一名导师成功的标志就是尽早培养出比自己优秀的一些学生。而学生成功的标志除了学术上尽早超过导师,并且在国际上出类拔萃以外,还应该有实质性的学术贡献,或对经济建设和人类社会有益。”
 
    谈到做为一名导师最深的体会,吴春明认为“成功的研究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悟出来的。”
 
    吴春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研究领域包括变质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地质年代学。学术专长为变质作用演化、岩石热力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部分研究成果被美国、德国岩石学教科书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