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中走进国科大科学家精神报告会细数前辈治学真谛

  • 创建于 2021-05-08
  • 59820

  “七十五岁古来稀,人生求索无尽期。科教融合求创新,老牛依旧不停蹄。我这头‘老牛’,还想尽力为国科大继续做贡献。”这位长者,今年78岁,依旧承担着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每学期120课时的教学任务。 4月26日,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余金中走进第五场国科大科学家精神报告会,从“钱学森之问”“古人之问”“政治家之问”“李政道之问”“犹太人之问”五问谈起,在钱学森、严济慈、黄昆、王守武等老科学家的故事中,追寻科学真谛。

追问:始于“勤思”

  报告会上,余金中回望老科学家们的奋进之路,从中看到了质疑、思考与创新之间的紧密关联,鼓励质疑是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开端。李政道先生曾向青年学子们建议:“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要创新,需学问;问愈透,创更新。”

  余金中强调,由质疑衍生出来的独立探索,对于学术科研和个人成长意义重大。“读博时,我几乎没日没夜地查资料,正如我的导师王守武院士对我提出的要求一样——‘每一个标点和脚注都读懂’。”靠着这股劲头,余金中通过9个月的实验,发表了17篇论文。他认为,“我要学”而非“要我学”,才是成长为学者的必经之路。

  潜心钻研教学的余金中,会透过提问质量发掘学生潜能:“我发现他们提得问题越来越好,早已不是曾经那种我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对于这种蜕变成长,余金中看在眼中,喜在心头。“碰到这样的好学生,我卖着老命也要把他们教出来。”

  2020级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研究生唐薇从余金中老师的讲述里学到了“科研日记”这个小习惯,“我想,所谓坐得住冷板凳、静得下心的科研生活,其实也是从不怕吃苦、日拱一卒的小习惯开始的,相信这本科研日记会帮助我勤思善思,记录成长。”

学问:臻于“严谨”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严谨”的重要意涵在科研领域可谓筑塔之基,余金中从钱学森被老师收藏了50年的那份考卷说起:这次考试老师一共安排了6道计算题,这几道题钱学森全部都答对了,只不过老师在阅卷时发现,在一道题最后的一个推理公式中,缩写应该是NS,但钱学森可能是因为有些着急只写了一个N漏掉了S。老师在发现了这一错处之后,开始时也并没有为其减分。此事被钱学森知道之后,主动要求老师扣去这4分,因为表面上看它只是漏掉了一个简单的字母,但其实所代表的物理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这份对严谨的执著延续到钱学森自己成为老师,由于他对中科大力学系1958级学生的80%不及格的期末考试成绩不满意,他要求这一届的力学系学生都要延迟半年才能毕业:“你们这些学生基础太差了,必须要多学半年。”半年时间里这届学生共做了3000多道数学题,学完了一本《工程中的数学方法》。由于不同精度的实验设备更新,黄昆还曾在一次学术活动结束后质问余金中报告为何现在数据与一年前所讲的不一致,此番惊人的“记忆力”给余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真正的科学家面前决不能有半点马虎耍滑。”

  循着前辈的足迹,余金中在“严谨”中历练成长,又将“严谨”继续传递。余金中曾给授课老师们提出一条意见——增加课程“物理内涵”,即课程内容的深度和严谨度,国科大校庆40周年之际,余金中被授予“李佩教师奉献奖”教学名师的称号,这份他心目中“这辈子最珍贵的荣誉”浸透的正是严谨治学、用心育人的赤诚。

  “搞科研不是做到能用就停止,而是要做到百分之百。”2020级化学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工专业研究生张霄虎把余金中老师讲座中的这句话记在了笔记里,希望自己今后也能在科研工作的每一处细节里努力书写“严谨之美”。

叩问:忠于“传承”

  每年余金中都会抽时间去导师王守武塑像前静静地站几分钟,回顾自己这一年做了什么,还想要做些什么:“仿佛王老师并没有离开,我也没有忘记他的育人和奉献精神,还在沿着他的脚步继续前行。”除了导师,本科求学时期的严济慈先生也对余金中教学风格产生很大的影响,“他的每一堂课都让学生听得入迷,浅入深出,几乎没有人听不懂,我现在还能默写出最后一堂课的公式。”这种由简入繁的授课模式成为此后余金中耕耘讲坛二十多年一直秉承的信念和方法。

  科学与教育得以并肩飞驰,少不了代代科研工作者将科学精神之脉连缀其中,余金中深谙自己肩头之责,也从前辈传承故事中汲取营养。他向同学们细数了钱学森在中科大近代力学系8年教学期间的育人成绩:所教授过的1000名学生中,40%的人晋升为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8位两院院士,9位科技将军。而对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无数后辈也在为之不断求索,2010年84岁高龄的李政道,经过飞机十几个小时的颠簸,顾不上休息,为首届“创新中国论坛”作了一个半小时的主旨报告。“培养创造科学和发明技术人才,需要如钱学森先生和他求学时代的老师冯·卡门教授‘一对一’的精英教育经历。”李政道在主旨报告中如此给出“钱学森之问”的破解良方。

  为国育才,接力攀登。在余金中眼中,这些师长前辈一生平淡简朴,但更是无人能敌的“富有”:“他们的‘富有’扎根在头脑中,任凭外人是抢不走的。他们服务一生,功勋无限,只想为家国和科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讲座结尾余金中在掌声中深深鞠躬,如同在致敬刚刚故事中的前辈,也似乎在向这个信仰的讲台承诺一份为之不懈奉献的信念。“余老七十八岁高龄身上依然透着一股年轻人都少有的精气神,言传身教中感受到前辈代代传承的科学品格。”2020级化学科学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研究生田丰在讲座结束时不禁感慨:“这种面对面讲述中传递的感染力是无法言说的,似乎给身心充电,蓄满能量。”

  国科大人文学院教授莫扬在主持报告会时表示:“现代高等教育常言,人能走多远取决于眼界。在我们这样国科大校园里,像余金中一样的老先生们用他们的赤诚之心和人生体验带我们的学子开阔眼界,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在这里收获到属于自己的珍贵成长礼物。”

  中科院老科协顾问、人事局原局长张志林,老科协副理事长、中科院遗传所原党委书记宋秋生等出席报告会。

 

  相关阅读:

  李承森做客国科大讲述植物学家吴征镒与徐仁的故事

  “传承老科学家精神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首场报告会在国科大举行

  郭曰方做客国科大诗颂两弹一星元勋的科研步履

  刘嘉麟走进第四场科学家精神报告会与青年学子畅谈人生感悟